近日,两个带有铭文的“三足支丁”窑具在上虞被发现。发现者之一的朱刚介绍,不久前,他和刘伟达、徐樟明三名越窑青瓷文化爱好者在踏访上虞上浦“窑寺前”古窑址时,意外地在暴露于地表的废弃窑具堆积区里发现了上述窑具。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古陶瓷研究专家李刚先生表示:在国内,以前从未有在此类窑具上发现过此类铭文。
在这两个三足支丁背面中央,自上到下,赫然写有隶书的“羊角足”三字,突出表面,字迹清晰可辨。朱刚兴奋地说,“三足支丁”的发现足以证明,其实考古界一直沿用至今的“三足支丁”型窑具在古代就有它专门的名称,当时的越窑工匠因足本身的形状象羊角而用“羊角足”为其命名。
有关专家介绍,三足支丁,是一种垫具。使用时三足向下,托面朝上,以便上面放碗、盘等坯件。这种垫具由于自重小,可以多层叠装;但由于重量往往集中在三足尖上,可使三足的底部留下深深的支钉痕。这种垫具三国时比较流行。
据了解,上虞是中国青瓷发源地,古代窑址分布众多,烧造年代久远,所产瓷器精美绝伦,然而考古界一直没有对当时烧造瓷器时支撑器物的“三足支丁”等越窑窑具有个正式的名称,一般根据支丁所带足的数量多少而笼统称为“三足支丁”、“四足支丁”。
有关专家分析,这次上虞古代越窑窑址发现的铭文支丁揭开了“足丁”窑具命名悬疑,极具考古研究价值,为此类越窑窑具的命名规范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