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龙网会员服务
  • 藏品
  • 店铺
  • 拍卖
  • 图库
  • 资料
  • 证书
  • 信用
藏龙免费开店
当前位置:藏龙古玩艺术品收藏交易网 >首页 -> 藏客 -> 藏龙高手

TOP

念亲说玉
2011-06-14 09:46:21 来源: 作者: 【 】 浏览:9547次 评论:0
吴念亲: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目玉器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藏龙网玉器版主编(网名,江宁织造府)。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吴念亲

   作为一名资深的玉器专家,吴念亲也走过了不少弯路,当时那个年代因为没有大师的指引,再加上中国经济不发达,很多人都稀里糊涂地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玉的好坏,到底什么样的玉算是精品,每个人都各执一词,吴念亲曾经也有过放弃的念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渐渐发展起来,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一些先进的行业理念传到内地,玉器一行才有了较快发展。刚开始,吴念亲接触的只是南京本地的一些玉器制造商,眼界相对闭塞,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到全国的厂家,通过广泛的实地考察和不断的交流学习,吴念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从玉料的选择到玉的加工再到成品,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被他弄得一清二楚,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经验的积累,吴念亲炼就了一双火眼金金,玉器成为他一生的至爱也是他最大的财富。在谈到开馆原因,吴念亲告诉我们他只是为众多玉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休闲娱乐的场所,并非以盈利为目的。

   与其它收藏家相比,吴念亲的收藏有些与众不同,他把美玉当作孩子一样呵护与珍藏,为这些宝贝都制作了锦盒,为了方便查找,每一块玉器的盒子上面都有一个编号,并将所有藏品编辑目录。这本目录不但精美,而且详细地记载着每一块宝贝的名字,编码,还有一张缩微图片等。有意思的是,吴念亲还为美玉制作了一本精美的画册,每件玉的图片下都配了它的出处、典故等,这样的文学注解透出深厚执拗的学究气。“紫珍缘”、“彩凤仙诏”等等,每一块玉都有一个华美名字,一段悠久的动人故事,展品中有剑格与水晶鸟的奇妙组合佩,有卧虎配金桃的坠饰,也有汉清异朝的跨时代玉器匹配,千姿百态,不一而足,不看说明,还真不知其所以然;引经据典的各种独创名称,旁征博引的四书五经,与其说是饱读诗书的学者,倒不如感慨他落到实处的奇思妙想,欣赏着他的每一件藏品,就如同翱翔在贯古通今的境界之中,也许只有痴迷的人才有时间与精力做到这些。

   吴念亲说,鉴别古玉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的清的,要经过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还要门路对。有些人,玩了几十年,因为门路不对,依然是外行。当然玩玉要有经济实力,要跟对人,能进入主流圈子。有些人穷其一生,花了大价钱购买的玉也许就是假的。

   在玉方面,吴念亲有很独特的认识,也给后来学习玉的人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念亲说玉----春秋玉器的历史演绎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东周。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共计有294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礼崩乐坏,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而学术上又是百家争鸣,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用料精良,并且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更臻娴熟,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干练遒劲,风格繁复奢华。

  君子比德于玉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赞誉为“天下识玉第一人”。他曾说:“君子比德于玉焉”,提出了“首德次符”的观点,并总结玉有十一德,即“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一时期还有 “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词句,无不表现了人们爱玉崇玉的情结。

  春秋时期玉器的用料主要选用新疆透闪石软玉,有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一些前朝未见的地方玉种也被大量使用,这些玉料大多温润细腻,符合当代审美需要,熟知这些地方玉种的范围与特征对辩伪和断代有很大帮助。

  铁制砣具的使用

  春秋时期是我国铁器的发展阶段,铁制砣具逐渐替代了青铜砣具,这一重大的技术革新使得春秋的玉雕工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春秋玉器在技法上继承了西周的双勾阴线刻和斜刀,但相比西周有了明显的变化,双勾阴线更加繁复,更加密集;斜刀线条则变得更宽,更具动感。此时的浮雕、镂雕技艺,则更加精湛,使得玉器更富立体效果,别具一格。

  春秋玉器在纹饰上也有很多的创新,其主流纹饰如下:

  1.新创龙纹 春秋龙纹分阴线刻和浅浮雕两种,纹饰极其抽象和简化,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2.新创谷纹 玉器中最早的谷纹,见于春秋晚期,是谷物种子颗粒的象形。谷粒的造型及布局特点是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形较大,手感圆钝,谷粒后端较尖细,常加细弯阴线,排列较稀疏,且不太规则。

  3.新创螭纹 螭,龙属。《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蛟龙赤螭。”颜师古注:“文颖曰:‘龙子为螭’”。《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一直沿用至明清,成为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4.新创蟠虺纹 虺是一种毒蛇。春秋蟠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玉具剑的出现

  春秋玉器在器型上也有不少的创新,值得一提的有:

  1.玉具剑  在剑身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剑饰组成,分别是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春秋时期尚未发现有完整的4件套玉具剑,一般是由玉剑首和玉剑格的组合,是玉具剑的雏形。

  2.云纹龙形佩  春秋云纹龙形佩,大大突破与发展了商和西周的同类器型的造型与形制。云纹变商和西周多见的勾云纹为对称内勾的卷云纹,春秋云纹龙形佩为战国两汉同类器型开了先河,特别是战国那飞动般优美的玉龙造型,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

  3.龙虎合体玉佩 龙虎合体造型的玉器,在商和西周时尚未见到,春秋时始有这种创新造型。

  4.谷纹龙形佩 谷纹与玉龙的结合,始兴于春秋晚期。春秋谷纹与谷纹龙形佩为战国玉器谷纹及谷纹龙形佩的直接源头,并一直流传下去,直至清代的仿古玉器。

  5.玉觿 春秋时期玉觿的形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今所见这一时期的玉觿均处理成龙、虎、兽、鸟形象。动物的头部为上端,尾部琢成锐角,身体弯曲成自然的曲线,透雕结合隐起的运用使其动物形象变化多端,且相当生动。

  6. 双龙首玉璜   玉璜的双龙首延续了西周的基本造型,但有了新变化,如方嘴龙首是春秋时期首现的,这些种龙首被战国玉器所沿用。

   念亲说玉----商代的玉器

   商代距今已经3000多年,遥远而神秘。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其众多的玉器也同样为后人所铭记。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曾形容“商代的青铜器是狞厉的美,那么商代的玉器当称得上是神秘的美”。

  商代玉器是贵族专用品

  如果商代之前是“神玉时代”,那么到了商代中国玉器就进入了“王玉时代”。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活也随之变化,玉器走下神坛,进入社会生活,但能与它亲密接触的不是普通老百姓,它只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专用品。

  商代已完成了手工业与农业的社会大分工,制玉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并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玉工。这在史料记载中得到了体现,《逸周书》说,“凡武王浮商旧玉亿有百万”。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可以看出商代玉器的拥有量是很大的。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

  商代晚期玉器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土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妇好(图1)是商王武丁的64个妃子之一,深受武丁宠信,她的名字在甲骨文中出现多达170次。武丁在位59年,南征北战,纵横天下,妇好经常助夫出征,据甲骨文记载,武丁伐羌时,妇好曾率军1.3万人助战,她甚至远征西北土方国。由于武王的宠爱,在妇好去世后,武王将大量的玉器作为财富为妇好陪葬。这为商人把玉器作为珍贵财富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佐证。

  夏代开始用青铜工具制玉

  夏代人们已开始使用少量的青铜工具制玉,随着商代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玉工们大量使用青铜工具,使得制玉技术出现了质的进步,效率也大大提高。此时的玉工已能熟练地将线刻、浮雕、圆雕、透雕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视觉立体感。

  同时,这个时期的玉器造型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出现了仿青铜器的玉簋、琮、璋、璧、圭、璜等礼器;仪仗用的戈、矛、戚、刀等;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凤、虎、熊、鹰、鱼、龟、鳖、鹦鹉等动物件,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都一一能够辨清。“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见的新器型,最值得一提的是玉韘,它的用途是拉弓射箭时保护手指的勾弦器,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的韘形佩、汉代的心形佩、清代的扳指的前身。”

  玉羽人是最早的活环玉器

  商代已能制作活环玉器了,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活环玉器(图2)。在工艺水平上,商代玉器也得到了创新。江西新干商墓出土的玉羽人,脑后有一条三个活环组成的环链,便是中国最早的活环玉器。同时商代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俏色玉器,那就是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鳖(图3),鳖甲部分墨黑,其他部分灰白,器物色泽分明,形象逼真,俏色处几乎与真鳖相同,可谓巧夺天工。

  商代玉器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浓厚的神秘色彩在收藏品市场上广受收藏家的青睐和追捧。2004年天津文物一件商代兽面玉琮拍出180万元人民币;2008年翰海春拍,商代玉器全部成交,其中一件商代玉龙形佩成交达67万元人民币。

  商代玉器仿品泛滥

  由于年代久远,商代玉器真品的存世量较小,市场上仿品泛滥。鉴定要从料、工、型、纹、沁五个方面入手。玉料要以馆藏品为标准器,了解商代玉器用料的特点和范围,至少要了解现代仿品常用的玉料,比如说一件玉器一看就是青海料,那么它肯定不会是商代的了,因为这些料使用的历史也就是近二三十年。

  工艺上最好能多上手看馆藏品,如果没有条件,至少要了解现代玉器的加工工艺,比如阴刻线有较多崩口,钻孔起白粉,有规则的螺旋纹的基本是现代仿品;造型和纹饰上要多看有确切出土根据的实物或图片,了解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和风格,比如根据妇好墓出土的玉跪人克隆的器物,在商代风格的玉器上出现汉代纹饰的基本可确定是仿品;沁色是玉器入土后受相连物质的沁染产生的色质变化,要多看馆藏品,小心人工染色和用玉料天然受沁的部位或僵皮制作的仿品。

   念亲说玉----汉代玉器源流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消灭了强大的秦王朝,随后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汉。汉代分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历时400多年之久。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汉代玉器继承了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首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也因此得到了大力扶持。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和田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造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稳固了和田玉在玉器材质中的主流地位。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汉代玉器在技法上最突出的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 风格简练流畅,神态逼真,宛如八刀而就,这种表现手法常被人们称之为“汉八刀”,特别是以玉蝉、玉翁仲、玉猪为代表。“游丝毛雕”指的是汉代玉器上出现的一种阴刻线,其线条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高濂《燕闲清赏笺》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汉代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作品,通常用料上乘,琢磨精细,造型优美,表现手法注重写实,以玉雕牛、羊、马、鸟、龟、鸭、熊、辟邪(图2)等为最常见。

  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从商周的六器到此只有璧和圭仍然使用了。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汉代的玉璧,除了传统样式外,还流行着外缘附加透雕纹饰的玉璧(图1),东汉时期的这类玉璧有的在透雕动物纹饰中还出现“长乐”、“宜子孙”等字样(图3)。“六器”中的琥和璜,汉代虽然还存在,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

  汉代人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玉握。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由头罩(图4)、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至于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多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为玉猪。此外,葬以玉衣的死者,其胸背往往铺垫许多玉璧,这些玉璧也应属于丧葬用玉。

  汉代装饰类的玉器品种繁多,有璜、环、琥、觿、系璧和玉舞人,还有商周以来用于射箭时钩弦用的韘演变而来的鸡心佩、束发用的玉笄、玉剑饰、玉灯、耳杯、高足杯、角杯、盒、枕、带钩、印章等。用于辟邪的玉器刚卯(图5)、翁仲、司南佩,被称为汉代辟邪三宝。

  汉代玉器的纹饰主要以谷纹、蒲纹、卷云纹和各种动物纹(包括各种龙纹、凤鸟纹和兽首纹等)为主。汉代玉器上还出现了四灵图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辟邪灵神)作为纹饰,经常在玉璧上出现。

  近年,汉代玉因其历史研究价值高、文化内涵丰富、工艺独特等特点成为国内外实力收藏家纷纷追逐的目标。虽然近期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开始“袭击”拍卖市场,中国艺术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其中的精品还是依然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不久前,一件西汉时期的黄玉带钩(图6),在伦敦佳士得的秋拍中出现,拍前估价为10万至15万英镑,而经过现场竞拍者激烈竞争,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82.525万英镑,创下了汉代玉器拍卖的最高纪录。在高古玉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汉代玉器再次以其独特魅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念亲说玉----宋代玉器的演变和工艺技术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200年左右的社会大动荡。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有319的历史。宋代建国之初,励精图治,政治开明,军事强盛,社会稳定,国力开始恢复,经济逐渐复苏,制玉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比唐代有更大发展。

  走向世俗化、商品化

  宋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升温,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这时,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卞梁(今开封市)、扬州、杭州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玉器的店铺。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玉雕的兴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玉雕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阶层,还有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

  宋代所用玉材以和田白玉、黄玉、青白玉占主流,还有地方玉、水晶、玛瑙等。

  巧色巧雕的大量运用始于宋

  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艺有以下特征:

  1.圆雕人物、动物的特点概括性很强,刀法纯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2.首开深层立体镂雕制作之先河,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

  3.阴线刻比唐粗疏,但委婉流畅,用于服饰上使衣袖有飘动感,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

  4.能巧就玉材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这种工艺称巧雕,玉称巧色玉。巧色玉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也偶尔有见,宋代这种工艺则被广泛运用。

  仿古玉从宋代开始

  宋代重视传统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兴起了一股复古思潮。从宋徽宗到宋高宗对古物尤其古玉器很感兴趣,搜集很多,封建统治者的这些行为,对宋代考古之风的形成乃至整个社会对古玉器的鉴赏,都产生很大影响。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但多系后朝继承前朝的艺术风格,大量仿制古代的玉器,始见宋代,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应从宋代开始。宋代的仿古玉大量的是仿战国、西汉,也有商、周,但在造型结构、纹饰和工艺上,不完全照搬照抄,与原件相比,仿件造型结构往往更复杂,雕琢也更圆润、精美。

  宋代玉佩饰品种极多,有带饰、佩饰等多种形式,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来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如动物、飞禽、花朵、鱼虫等,尤其玉龙、玉童子所占比例很大; 玉带饰主要有带板、带钩、束带、提携、带扣等。

  宋代,文人书画兴盛,许多文房用具也成了玉匠们精心雕琢的对象,如“降龙伏虎笔筒”、“青玉兽砚滴”、“白玉荷叶洗”、“青玉牧马镇纸”、“水晶山峰笔架”等。这些玉制文房用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取儿童、禽鸟、兽、瓜果形象作为装饰 题材,成为造型活泼自由、富有文化气质、便于陈设和把玩的工艺品。生活用具或日常用具,种类有盂、碗、盘、壶、杯、盅等。中国玉器,特别是带有实用意义的玉雕制品,从此走上了装饰化的道路。

  宋代产生了最早的玉器考证著作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主要的纹饰有云纹,鱼纹,鸟纹,卷草纹,兽面纹,龙纹,螭纹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多呈写实风格,图案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应俱全。

  宋代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玉器考证著作,即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吕大临的《考古图》。《考古图》辑录古彝器、古钱币、古玉、古碑刻、古石鼓、古石刻等多种器物,虽然古玉器仅14件,但这不是把玉器从礼学上加以系统化理想化阐述,而是开创了对传世玉、出土玉器实物进行著录研究的新天地,意义重大。

  
   念亲说玉----元代玉器鉴识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元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在开始时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很快得到恢复。元代玉器是在继承宋、辽金玉器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为其带来了勃勃生机。

  元代在大都(今北京)、杭州等地设有官办玉器作坊,有从事玉雕制作的能工巧匠数千人,专向皇室提供宫廷用玉。民间玉器作坊也有很大发展,一般以制作装饰性玉器及小件玉器为主。元代玉器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还有和田黄玉、墨玉、青玉、独山玉以及水晶、玛瑙、琥珀等。

  元代玉器在加工工艺上有多层镂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均与阴线刻相结合。多层镂雕技法在元代可谓发挥到了极致,除了在平面上雕出双层图案外,还能在玉料上多层雕琢,起花多可达五、六层,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元代玉器在工艺上较之宋、辽金时期,已渐趋粗犷,不拘小节,雕刻喜欢用深痕阴刻线,线条粗重,使纹饰起凸高,但线纹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元代也制作了一些仿古玉,在技法上不注重原汁原味,常以伪残和红色或黑色的提油来以假乱真。

  元代玉器从器型种类上看,有带板、带钩、带扣、动物形佩饰、花鸟形佩饰、人物形佩饰、螭龙纹佩饰、春水玉、秋山玉等装饰性玉器;还有玉海、瓶、壶、杯、洗、印、押、乐器、挂屏、帽顶、扇柄坠、帐坠、刀柄、梳背、花鸟、瑞兽、人物、佛像等诸多陈设性、观赏性、实用性玉器。总体上看是对唐、宋、辽金玉雕的继承和发展,下面着重介绍几个创新器型:

  1. 渎山大玉海   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现藏北京北海团城中,气势雄浑,神态生动。此器于至元二年(1265)琢成,独山玉质地,玉色青白夹带黑斑点,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最大周围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约3500公斤,可贮酒30余石,周身饰以浮雕的海龙、海马、 海羊、 海猪、海犀、海蛙、海螺、海鱼、海鹿等13种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

  2. 玉元押  元代的统治阶级主要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他们很多不识汉字,不能执笔花押。于是,一种镌刻花写姓名或图符的印章开始流行起来,以供签署公文、告示和私印之用,后世称之为元押。元押一般没有边框,文字以汉文楷书和蒙文多见。玉质的元押官印,一品以上高官经皇帝特赐方可使用,故十分珍贵。

  3. 玉帽顶  元代官民皆戴帽,王公贵族俱载大帽,以玉质帽顶为荣,皇帝则佩戴白玉质的九龙帽顶。玉帽顶形似团状,底部有象鼻穿,上部为透空镂雕的山石、人物、花鸟、春水、秋山以及盘旋的龙纹式样等,也有光素无纹的。

  元代玉器纹饰有人物、瑞兽、花鸟、山水等装饰题材,较唐、宋、辽金时期更富于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注重朴实、自然的风格。最值得一提的是镂雕穿花佩饰(图4),花叶之间交错叠压,翻卷自然,主要的部位为穿梭于花间的游龙,造型流畅,和谐、自然,极具立体效果。

  元代玉器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传统胜于创新,继承胜于发展,为其后明清两朝装饰玉器的发展作了准备,奠定了基础。

  



Tags:念亲说玉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白玉老虎:陶瓷用自身诉说着艺术.. 下一篇最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画家-常玉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

  • 藏龙微信
    关注藏龙微信
关于藏龙古玩网  藏龙古玩网招聘   藏龙网账户    广告合作  联系藏龙古玩网
版权所有@2011 藏龙古玩艺术品收藏交易网(www.a9188.com)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藏龙古玩收藏网 豫ICP备14021024号-1
在线客服系统